近几年,金铜佛造像配件铜炉艺术板块市场异常火爆,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纷纷相继推出金铜佛造像、铜炉专场,主要以明清板块艺术品为主,市场不断的推陈出新,出现了很多新奇稀有、品级极高的艺术品,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及收藏价值。受广大藏家和爱好者的支持,此次中鸿信2016春拍首次推出:“和光吉相——佛教艺术专场”,精心遴选金铜佛像、铜炉等佛教艺术品,其种类繁多,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工艺精湛,可谓包罗万象,为广大佛造像、铜炉收藏家和爱好者呈献一场精神和文化的盛宴。
佛教初期,没有佛像,因而当时佛教徒们认为直接塑造释迦牟尼的形象,是对佛祖的亵渎,就用佛座、佛发、佛祖印、莲花、菩提树(代表佛的成道)、法轮(代表佛的说法)、佛塔(代表佛的涅槃)等象征佛的形象。即使是想表现佛说法的场面,也只在中央放一个方座,让听法者团团围坐而已。
关于佛像的起源,传说释迦牟尼中年时,天竺国瓶沙王为使远方朋友能够瞻礼佛的形象,请画工为释迦牟尼写生画像,这可能是佛的第一幅画像。后来,使吉姆尼欲上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。行前,舍利弗问将为佛造像的量度和法制,佛即说《造像量度经》;再后,拔䑘国优填王因思念佛陀,而命工匠以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,据说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尊佛像;与此同时,波斯匿王听说有人造像的消息,也命人用紫磨金铸造了五尺佛像,即世上第一尊金铸佛像。
中国的佛像艺术源于印度,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,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而来,并经历了模仿印度佛像艺术风格到具有中国本土化风格的转变。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贴金石雕佛头像
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
高: 27厘米
国家博物馆藏
明代汉式佛教造像以寺院雕塑取得艺术成就最高,在现存明代寺院雕塑中,山西境内保存最多,如山西平遥双林寺、清虚阁、太原崇善寺等。除寺院雕塑外,还有许多金铜佛像、陶瓷佛像、玉石雕像等,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工艺精湛。明代宫廷专设有造像机构—佛作,专门制作藏式佛像。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,由于年代和制作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差异、教派不同和艺术品传承不同,又形成永宣宫廷造像、藏西、藏中、藏南、藏东等式样。
永宣宫廷造像,指永乐、宣德年间官作的佛教造像。永乐时期是明代宫廷造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,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式样,不论佛、菩萨,面相都丰满端庄、宽额、脸型呈方圆,五官位置匀称,眼略俯视,表情静穆柔和,整体造型优美,金色充足,胎体厚重,衣纹是汉地常用的写实手法,质感较强。
明代西藏东部的金铜佛造像:以昌都为中心的西藏东部地区,制作的佛造像造型质朴,在风格和变现技法上颇受中原地区造像的影响。
2.2008年9月,首都博物馆编纂的“佛教慈悲女神-中国古代观音菩萨”第180页。

15世纪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
来源:北京保利2008年春季拍卖会,古董珍玩日场,lot2776.
本件造像头戴五骷髅宝冠,结红色髮髻,耳后有U形宝缯,坠大耳铛,呈忿怒相,表情生动夸张。上躯袒露,纤腰袅娜,双乳丰圆,曲线曼妙玲珑。胸前佩戴穿璧式璎珞,项挂五十个新鲜头颅蔓饰。腰系璎珞裙,帛带呈U形似头光,尾端飘逸于体侧。右手高挚钺刀,左手于胸前托盛满鲜血的嘎巴拉,左足踏覆踏象征邪恶的恶鬼,下承覆式莲花座,莲瓣宽大,造型肥厚,上下缘均饰有细密连珠纹。此尊金刚亥母像,整像金水丰满,可见此像富丽精致。此像时代、地域特征明显,是件难得一见的15世纪藏南风格造像。